今天去看了个电影《年会不能停》,说来也好笑,我其实没有看到任何这个电影的宣发,居然还是偶然刷脉脉发现的,再经过同事的力荐,周六晚上在考虑要干嘛时,”鬼使神差”地买下了周日的电影票。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,这篇文章也没有什么深思熟虑,是最直接的、即兴的观后感,写到哪儿算哪儿吧。
我不常去电影院看电影(正版侠求放过..),更少看喜剧电影,因为我相信的是优秀的喜剧内核都是悲剧。我是个还蛮多愁善感的人,很容易会不自主都想到它悲剧的一面。我不想让自己在休息之余,还要让自己的精神受到这样的”折磨”,所以我看一些影视作品,更多的是看一些纯粹的情绪输出的,亲情、友情(甚至爱情😢),包括一些所谓”爆米花”的作品,我觉得可能才是我作为社畜的我更需要的,在生活中压抑得太久,需要一个输出口,让自己暂时忘记一些东西,所以我很少看喜剧电影。
但这部作品,我是在同事的强力推荐下去看的。同事嘛,你懂的,大家都在一个环境下,是有一些情感共鸣在的,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,去了电影院的。老实说,这个电影的故事还是很简单的,甚至就是个”正义打败邪恶”的故事。但我觉得它是对得起它的口碑的,至少对于我来说,它确实给了我这样卑微的打工人足够的情绪输出点。当然我也有一些其他的感受,随便列列吧。
- 没有什么鸡汤(或许有一丢丢),没有什么政治正确,能带动打工人的情绪,引起大家的共鸣。
- 片头的那一段历史,多少还是让人会有些感触吧。
- 让大家在影院笑,一起笑。虽然这些个大家心领神会、不约而同的笑点背后其实是很残酷的社会现实,但它确实让社畜们在影院里,暂时忘记了职场上那操蛋的一切。
- “互联网”只是电影的外壳,除了”裁员”、”互联网黑话”和”英文昵称”之外,电影想讽刺的、观众想输出的东西,难道不是在整个社会,这难道不是在互联网之外的国企们或者体制内更甚吗?老实说除了裁员之外,后两者在其他地方,只是以别的形式展现了不是吗。不取昵称,也有XX总;没有”抓手”/”颗粒度”,也有”贯彻”/”纠正”;那些可有可无的”废话”和所谓的”领导之术”,是在大型互联网企业独有的吗?
- 不过讲真,”吕子乔”的”颗粒度”演出反而让我觉得稍有些尬,有点刻意去靠这种阿里味的烂梗了(阿里对不起,不是刻意贬低,只是这确实是很多人的”互联网黑话”的印象起源)不知道是不是刻意演成这样的。
- 没怎么看过白客以前的作品,感觉他在这片子里有点小帅的,特别是最后屋顶爆发的那一下。
- “小道消息才可靠呢” ,真实。
- 想要一个没有年龄歧视、公平公正的职场环境,已经是一种理想主义了。
- 潘妮很飒、很漂亮、很潇洒,也是全片我最羡慕的一个人,因为她虽然看得明白,也委曲求全过,但最终仍然去追求自己当歌手的梦想了。
你问我推不推荐,推荐。你不用想这么多,喜剧电影的第一个作用:搞笑,它是够格的,去到电影院,放开所有,去笑,去让演员代替你发泄情绪就好了。也许它并没有解决现实里的任何问题,它至少也能当个充电宝,让你暂时放下一些东西,去补充你的精神能量。
最后,我也想你一个问题,看完这个片子后,你会羡慕谁呢,是回到厂子的胡建林、是追逐梦想的潘妮、还是最终升职加薪的马杰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