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riginal
Quotes
- 你是否能从生活中获取你想要的,分别两部分
- 获得你想要的,知道如何去得到它
- 知道你想要的东西是正确的
- 社会上有很多安慰奖,那些奖品实际上并不值得拥有,实际上他们会带来新的问题和负担
- 人们经常到达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地方,因为他们像自动驾驶一样,按照社会或别人的期望走,或者出于内疚,或者出于模仿欲望(imitate desire)
- 内疚是社会的声音在你脑海里说话,被社会编程,让你成为一个乖乖的“小猴子”,去做那些对部落有利的事。但我认为最好的结果,来自你深思熟虑后的选择
- 我觉得大多数人根本没花足够的时间去认真思考和做决定
- 很多事情的周期很长(很多年),但我们花在决定做什么和和谁一起做的时间却很短很短。
- 25%的时间来思考和决定(秘书定律:一个计算机教授在雇佣秘书的时候,研究发现大约花1/3于秘书任期时间去观察和决定,是最优策略,然后选择)
- 当人观察够了,对标准有了清晰的认识,然后任何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人都算是合适的选择
- 约会、工作和职业选择都是一样的
- 但其实它不是基于时间的(不是1/3的时间),它是基于迭代的,关键在于你尝试的次数
- 回过头来一段失败的关系,可能最大的遗憾是一直待在那段关系里(很久才意识到应该早点离开,在你知道它不会有结果的那一刻就离开)
- 通过“一万次尝试”(虚指,类似一万小时定律,来自Malcolm Gladwell)来达到精通
- 迭代 不等于 重复
- 悲观是个难题
- 我们天生就容易悲观
- 悲观主义是进化的一部分
- 现代社会虽然有很多问题,但它比原始丛林要安全
- 现代社会由于杠杆效应,回报的上报很高
- 现代社会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的人,有很多尝试的机会,现代社会对失败宽容得多。我们要用理性的大脑去意识到这一点,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。在现代社会,你更像是在运行一个搜索算法,去找到真正适合你的东西,而不是被一次失败困住。
- 一旦找到那个真正适合的选择,它会带来巨大的复利效应
- 一旦你找到适合共度一生的伴侣,你也可以在这段关系中实现“复利效应”
- 失败很多次也没关系,但关键是一旦你找到那个你注定要全力投入的生意,它将带来复利回报。
- 所以成为悲观主义者是没有意义的,你应该成为乐观主义者。但你应该对具体的事情抱怀疑态度,每一个具体的机会都可能会失败。但是在整体上,你应该保持乐观
- 怎么保持这种平衡呢?有点像心灵鸡汤,如果失败了,它是一次学习经历,它是一次迭代,只要我从中学习到了什么,反之才是失败。只要你不断迭代,及时止损,那么当你找到真正合适的东西时,你就要乐观,并让它产生复利效应。
- 所以不要一开始就盲目投入第一个机会,你不一定要和你约会的第一个人结婚(除非你很幸运)。你需要快速地探索和尝试,直到找到真正合适的选择。然后,你必须愿意全力以赴。两种方法都是必需的。
- 我也觉得这类标签,像“悲观主义者”“乐观主义者”“愤世嫉俗者”“内向外向”,这些都是自我限制,人类是非常动态的。
- 别管这些标签,最好还是专注于眼前的问题,以现实的面貌来看待它。在某种意义上,尽量把自己从这个问题中抽离出来。
- 你是参与其中没错,但动机性推理是最糟糕的推理方式,你无法通过过度自我驱动的推理找到真相(目的论?)。你必须保持客观,而客观意味着尽量把自己从其中抽离,保持一种中立的视角(正念?),或者至少尽量把你的个性从中抽离。
- 所以,你越是把自己深深地与某种身份和个性捆绑在一起,越会影响你的判断力。它会试图把你困在过去。
- 如果你说 “我是一个抑郁、不开心的人”,我就会不开心,这是把自己锁在过去的方法。哪怕是“我有创伤”“我有PTSD”。你是有一些记忆、闪回,偶尔也有不好的情绪,但
- 不要让它定义你自己,因为那样你就把它锁定为你的身份,结果只是不断地陷入循环。保持灵活更好,因为现实总是在变化,你必须能够适应它,适应能力也是一种智慧
- 适应是生存的关键,适应能力也是你能活到今天的原因之一(你的祖先也是适应者)
- 要适应,你需要清晰地看待事物。如果你通过自己的身份来看待事物,它会模糊你的判断力,影响你的决策